搜索
新闻资讯

新闻资讯

新闻资讯

资讯分类
/
/
中国建筑业的未来路在何方?

中国建筑业的未来路在何方?

  • 分类:行业资讯
  • 作者:
  • 来源:
  • 发布时间:2020-08-31 17:53
  • 访问量:

【概要描述】

中国建筑业的未来路在何方?

【概要描述】

  • 分类:行业资讯
  • 作者:
  • 来源:
  • 发布时间:2020-08-31 17:53
  • 访问量:
详情

 高速度增长时代的结束,就是高质量发展时代的开始。我认为,未来中国建筑业应当走好五条路。

一、走好内生式发展之路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建筑业作为传统制造行业,在新形势下,必须坚持眼睛向内,做好自己,做强自己,提高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一是提升产品品质。建筑企业要想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立足于自身,以提高供给质量标准为主攻方向,持续加强工程品质建设。要强化和突出建筑的“产品”属性,树立品质品牌意识,大力发扬工匠精神,打造匠心产品。

  二是强化精细管理。不论是国企还是民企,也不论是独资还是股份制企业,管理都是永恒的主题。企业要想持续发展,成为百年老店,就必须眼睛向内,苦练内功,强身健体,加强企业内部管理,完善内部运营机制,实现降本增效,提高企业管理效率,增强企业市场竞争能力。

  三是推广绿色建筑。传统建造方式能耗大,环境污染严重,积累的矛盾和问题日益突出,大力推进绿色建筑,绿色建造、绿色施工,绿色建材,降低建筑消耗,减少环境污染,是大势所趋。随着环保要求不断提高,建筑行业和建筑企业都必须进行管理转型和产业升级,在绿色节能环保上下功夫。

  四是持续推动转型升级。建筑施工企业要加快从传统的按图施工的承建商向综合建设服务商转变,不仅要提供产品,更要做好服务,要不断关注客户的需求和用户体验,并将安全性、功能性、舒适性以及美观性的客户需求和个性化的用户体验贯穿在施工建造的全过程。通过自身角色定位的转型升级,紧跟市场步伐,增强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走好国际化发展之路

  “一带一路”倡议给每一个企业都带来了无限的发展机遇,“走出去”是我国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重要途径,也是企业增加市场空间、实现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但目前,建筑业企业对国际市场还缺乏深刻的认知和全面把握。因此,要实施“走出去”战略,走好国际化发展之路,必须坚持“走出去”“走下去”“走进去”“走上去”“走回来”这“五步走”。

  一是“走出去”,也就是要坚定不移地迈出国门。同时,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策略,抑制急于求成的冲动,坚持比较优势、差异经营,依法合规经营,把商誉当作生命,维护企业品牌形象。

  二是“走下去”,也就是要持续不断地走下去。企业走出国门后,必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和困难,绝不能遇到一点困难就打退堂鼓,也不能“打一枪换一个地方”,更不能竭泽而渔,搞一锤子买卖。只有长期坚守,持续耕耘,才能有所收获。

  三是“走进去”,也就是要融入当地,深耕细作。“走出去”要实施“属地化”策略。也可以通过实施海外并购,快速拓展海外市场,引进海外管理经验、科学技术、人才资源,使企业运营管理与市场需求更加匹配,不断提升企业国际竞争力。

  四是“走上去”,也就是要走上国际竞争的高端市场。企业要积极研究世界一流的先进技术、先进管理,紧盯国际高端市场,承揽当地市场上具有重大影响力、标志性项目,打造世界一流的“中国建造”“中国品牌”。

  五是“走回来”,也就是要把收益利润和资金资源等收回来。企业经营不同于做慈善,“走出去”不能老做赔本买卖。企业参与国际竞争,一定要遵循国际市场的通用规则,遵循基本的商业逻辑,敬畏市场,尊重常识,切忌意气用事,盲目跟风。

三、走好创新型发展之路

  创新是企业生命之源。在这个瞬息万变的世界,创新是企业永续经营的一大法宝。中国建筑业是我国开启市场化进程比较早的行业领域,建筑企业作为完全竞争性的市场主体,必须锐意改革,不断创新,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建筑业的创新包括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模式创新和机制创新等方面。

  一是技术创新。主要是指施工技术的革新与创造,新材料、新技术的应用等。建筑企业应当加大技术研发和应用的投入,及时吸收国内外先进的施工技术、手段、方法,大力推行环保节能、低碳高效的绿色建造、绿色施工、绿色建筑。

  二是管理创新。主要是指企业在经营管理、生产组织方式、运营机制等方面应当不断进行变革和创新。比如说项目法施工就是对我们过去企业法施工生产方式的一次创新,而法人管项目则是对项目法施工生产方式的再创新。

  三是商业模式创新。商业模式创新被认为在市场竞争中比管理创新、技术创新更为重要,未来企业间的竞争将不可逆转地进入到“商业模式”的竞争。模式创新之一:“提升效率的商业模式”;模式创新之二:“提升效益的商业模式”;模式创新之三:“改善生态的商业模式”。

  四是体制机制创新。就整个建筑行业来讲,要走好创新之路,还必须进行体制创新。

四、走好建筑工人产业化发展之路

  目前,国内的建筑业工人主要以未经过系统培训的农民工为主,无论是社会、企业,对其职业生涯发展、个人素质提升的关注都较少。产品和服务是由从事产品和服务工作的人创造的,没有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就不可能创造出高品质的产品和服务;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是要经过长期培养养成的,并且还必须建立起一套运行有效的长效机制。所以,走建筑工人产业化发展之路是一种必然选择。

  一是倡导工匠精神,优化高技能人才生存环境。要使全社会形成“品质化”“精细化”的生产观念。要树立起崇尚“工匠精神”、尊重“工匠人”的社会风尚,不断优化高技能人才的生存环境。

  二是打造工匠辈出的机制。加大政策引导力度,促进供给制改革落到实处,制订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的具体措施,确保“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全面落地。

  三是提升工匠群体素质。加强技术工人培训,着力提升操作工人的技术技能素质水平。要发挥政府、企业、个人和社会四个方面的积极性,建立起立体交叉、注重实效的操作技能人才培训、使用、提高的制度体系架构。

  四是优化工匠管理的体制机制。要加快畅通农民工市民化发展的通道,改革城乡二元结构体系,拆除农民工在户口、就业、住房、就医、社保、子女入学、升学、高考等方面的藩篱。

五、走好信息化发展之路

  习近平总书记说,“信息化为中华民族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信息互联技术“作为人类进入工业革命以来一次重大的、革命性的技术,已经深深地影响着当今社会的各个方面,推动着社会生产力的大幅提升”。但是,客观地说,目前整个工程建设行业的信息化水平还不高。工程建设企业信息化困难重重,概括起来有“三座大山”:一是IT产品与企业管理的“两张皮”;二是各业务系统之间的“部门墙”;三是业财资税之间的“数据篱”。我们必须发扬愚公移山精神,搬掉这“三座大山”,否则,企业信息化水平不可能实现根本性突破和质的飞跃。

  一是真正克服“两张皮”。建筑企业信息化,就是将建筑企业的运营管理逻辑互联网平台化,通过信息互联技术与企业管理的深度融合,实现企业管理数字化和精细化,从而提高企业运营管理效率,进而提升社会生产力。这里,理清建筑企业的运营管理逻辑是前提,管理与技术的深度融合是关键,数字化和精细化是方法和途径,提高企业管理效率和提升社会生产力是目标和目的。

  二是坚决打掉“部门墙”。信息化是以一定的标准化为基础的。企业管理信息化必须通过管理标准化、标准表单化、表单数据化、数据信息化、信息集约化来实现的。建筑企业要多一点互联网思维,要站在IT的角度去思考,你既然要用这个技术,那你就得适应技术规则的基本要求,要想在火车道上跑,就得把轮距做得跟火车轨道一样的宽度才能快速行驶。

  三是切实拆除“数据篱”。企业经营的基本逻辑是收支平衡。对工程建设企业来说,经营管理的基本指标有两个,一是利润,二是现金流。企业经营管理的成果主要体现在经营性净现金流和净利润两大指标上,经济类业务包括业财资税四个方面,这四个方面产生出八组基本数据。这两大指标、四个方面、八组数据是企业经营管理的最基本目标,它们之间相互关联,相互影响,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企业信息化建设就要通过信息互联技术去完成、去实现这种需求。

  信息互联技术的应用是一场伟大的革命,建筑企业的信息化,慢不得、快不得、停不得、丢不得。慢了就会落后,但也快不得,因为信息化有个过程,同时也不能停、更不能丢,否则就会失去发展的机会,就会被历史所淘汰。可以说,谁拥有信息互联技术谁就拥有未来!

扫二维码用手机看

更多资讯

标题: